091《设计心理学【kindle版】》

By wangwz|5月 26, 2016|茶余偶读|0 comments

  • 正确的操作部位必须显而易见,而且还要向用户传达出正确的信息
  • 为了强化“意义”,人们可能把事的过程复杂化、精细化或神圣化
  • 可视性问题有多种表现形式。可视性问题的其他表现形式是关于用户操作意图和可能的操作方法之间的匹配
  • 可视性要表现的就是操作意图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匹配,并且要让用户看出物品之间的关键差异。许多由计算机控制的用品因为缺乏可视性而变得很难操作。但若过分注重可视性,又会使产品像那些部件复杂、功能繁多的现代录音机那样,让用户望而生畏
  • 我们在使用日常物品时,因果关系心理也在起作用。一种状况紧接在一个动作后发生,人们就会认为这个动作是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当一个动作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你会下结论说这个动作没有起到作用,于是进行重复操作,希望能够有效果出现
  • 一个好的概念模式使我们能够预测操作行为的效果
  • 概念模式是心理模式的一部分。心理模式是指人们通过经验、训练和指导,对自己、他人、环境以及接触到的事物形成的模式。一种物品的心理模式大多来自于人们心中认为该物品能做什么和对物品构造的认识。我把物品的可视部分称为系统表象
  • 如果某种特征存在于基因组中,又不会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它就会一代代传下去
  • 只有产品功能的可视性高,控制器和显示器的设计也自然匹配,产品才会方便好用
  • 人们在使用某日常用品时遇到挫折而埋怨自己及的倾向,与常规的归罪习惯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人们习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
  • 习得的无助感可用来解释人们的自责心理。它是指人们在做某事时多次经理失败,便认为自己是在无法做好这件事,结果陷入无助的状态,不再进行尝试。若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 人们倾向于只要能加以解释就满意。但是我们的解释建立在与过去经验类比的基础上,那经验不一定能应用到目前的情况中。遇到奇怪或令人费解的事情时,我们一旦找到某种解释,不管是对是错,都会感到满足,尽管只是暂时的满足
  • 要做一件事时,你首先需要明白做这件事的目的,即行动目标;然后,你必须采取行动;最后,你还得看看自己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你要考虑四件事:目标、对外部世界采取的行动、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查看行动在外部世界造成的后果。行动本身包括两个方面:去做什么和检查这样做的后果。我们将其称为“执行”和“评估”
  • 要想采取行动,还需将目标转化为明确的行动步骤,即“意图”
  • 具体的动作是连接我们的目标及意图和所有可能的实施方法之间的桥梁。目标之后还有三个阶段:意图、动作顺序和执行
  • 执行阶段的鸿沟是指用户意图与可允许操作之间的差距。衡量这一鸿沟的方法之一就是看某种系统能否让用户轻松直接的做他想做的,是否提供了符合用户意图的操作方法
  • 评估阶段的鸿沟反映出用户在解释系统工作状态、决定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和意图是否达到时需要作出的努力
  • 知识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并不是正确行为的必要条件,如果所拥有的知识能够使人作出正确的选择,就足够了
  • 一旦从事某项任务所需要的信息在外界唾手可得,学习这些信息的必要性就会大幅度降低
  • 人们依靠着两种类型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包括各类事实和规则,而程序性知识很难甚至不可能用文字表述清楚,因此很难用言语来教授,而最好的教授方法是示范,最佳的学习方法是练习
  • 提醒自己的一个好办法就是把记忆的负担转移到要记的事情上面
  • 如果需要在产品上附加标注,才能把使用方法说清楚,这样的设计就有可能存在弊端
  • 悄然滋长的功能主义是指设计人员或用户总想增加产品的功能,结果常常导致功能过于繁杂,使人无法明白,也不知如何操作这样一种现象
  • 治疗功能主义的方法有二。第一,避免或严格限制产品功能的增加。第二,对功能进行组织,将功能组件化,利用分而治之的策略

51YyWnhDJsL._SX351_BO1,204,203,200_

发表评论